
在明代的繪畫和書籍插圖中常有香幾出現,以陳設各種雅玩、湖石、盆景、香具等。香幾用途包括陳設奇石、盆栽、花瓶或香具,版畫中也見香幾被置于戶外祭祀使用,用途十分廣泛,另一方面亦能滿足文人的風雅之趣。
但流傳至今,制于明代的香幾傳世品相當稀少,從傳世品中可以看到,香幾形制有方形、八角形、圓形或各種花瓣形。關于香幾的設計、制作、取材、功能及用途,在明代高濂的《遵生八箋》中有明確記載,是明式家具中唯一有制作規范的品種。
今日讓我們共賞永華家具致敬明式經典,匠心復刻的幾類。


嵌大理石方幾復刻于侶明室《永恒的明式家具》。
此幾幾面邊緣起攔水線,為標準的格角榫攢邊打槽平鑲大理石面心,下裝“目”字活框,大理石使用中如發生磕碰碎裂,便于更換。束腰與牙板一木連做,牙板及馬蹄足邊緣起飄逸靈巧的碗口線。矮馬蹄下出榫納入帶有小足的托泥,托泥造型于面方冰盤沿呼應。


原件現存例1對,分別出版于《明式家具珍賞》王世襄與《明式家具經眼錄》伍嘉恩;曾收藏者:王世襄先生、香港敏求精舍鐘華培先生;現分別藏于[上海博物館]與[嘉木堂]。
八方幾面攢框鑲板下裝1根穿帶,面方起冰盤沿:束腰與牙板一木連作、牙板呈葉形匯邊起皮條線;4根三彎腿足外圓內方、弧形修長、舒斂有致,于底部向外微翻出蹄足,足底出榫納入帶有小足支承的微弧形長方托泥。

原型成于晚明 (1573-1644);最早于1981年,刊登在陳增弼教授于《文物》發表的《明式家具的功能與造型》后亦收錄于《明式家具經眼錄》伍嘉恩《木趣居》伍嘉恩;曾收藏者:楊耀教授;現藏于[嘉木堂]。
圓形幾面五接攢邊不打槽鑲板,而裝活動式芯板,下安一根可裝可卸的托帶嵌入邊框支承,面方起冰盤沿,高束腰五接,起混面線腳上下各壓一陽線,整體圓潤飽滿,橢圓開光內浮雕鳳鳥紋;托腮起臺階式三道線腳;壸門輪廓牙板起陽線雕卷葉紋,以插肩榫造法與三彎腿相接;修長腿足順勢向外彭出,內側以角牙加固,中上部雕攀龍紋,后婉轉內收,至足端外卷成球終結,上翻花葉,足底承以一木連作的圓球,下出榫頭插入帶小足的托泥;圓形托泥五段相接,起三道陽線,最下線腳延伸至小馬蹄足。

出自中國嘉德2011年秋拍,《姚黃魏紫——明清古典家具 (二)》。參閱:洪光明《黃花梨家具之美》。
香幾典雅麗秀,幾面攢框裝綠理石,邊緣起攔水線。束腰,壸門牙板,馬蹄腿外撒,下承托泥,邊緣起渾圓的陽線。此香幾架構穩重,線條秀美,動靜相宜,是明式家具的杰作。

馬蹄足內卷珠帶托泥長方香幾復刻于伍嘉恩《明式家具二十年經眼錄》。
香幾的牙子成壸門式輪廓,形狀優美,線條柔婉,兩旁多增曲線,與纖秀腿足上部卷轉曲形相呼應。牙腿起陽線,至足端馬蹄向內卷轉成球,足底又承以底部切平的一木連做圓球。其下出棒與托泥結合內卷球足的幾桌是十分罕見的器型。
步入電子信息時代,隨之而來的是生活越來越電子化,大千世界統統可以納入屋中,漸漸弱化我們和周邊世界的聯系。而通過香幾此類器物,我們倚幾閱讀,于幾焚香,以這樣的方式重新與生活本身連結,將我們的感知力調回敏感狀態,對這個世界重拾興趣。